“精准多模态,免疫新时代”学术专题交流获得成功

2024-08-20

2024年8月17日13时,在“第二十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第八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第二十三届肿瘤消融大会上,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精准多模态·免疫新时代"专题论坛的学术交流。本次论坛聚焦多模态肿瘤治疗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微创介入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广阔前景。

论坛首先由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肖越勇教授致辞,他讲述了当前肿瘤消融治疗的现状,并对未来消融技术做了展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科普通病区护士长孙惠进行了会议主持。

上半场的学术交流主持人为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董伟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唐喆教授,为论坛开启了学术研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李文涛教授做了“多模态临床应用及展望”的演讲。据李教授的研究多模态肿瘤消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手术过程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影像引导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与临床规范,开展临床转化及层级推广;临床免疫疗效循证研究及动物模型机制研究证明:多模态消融技术能够重塑机体免疫环境,激活了系统性T细胞抗肿瘤免疫响应来杀灭肿瘤细胞。

海军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杨继金教授做了“多模态肺部应用优势分享”的报告。介绍了多模态消融技术特点及选择注意事项,多模态消融在肺部肿瘤消融的应用特点为消融范围精准可控,有效治疗范围与冷冻范围一致,实现治疗范围可视化精准控制

上海市胸科医院孙加源教授做了“肺部消融技术最新进展”的演讲。多模态肿瘤治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热消融的不足,病灶消融可视化、耐受性良好,有望提升早期肺癌治疗的整体效果,多模态肿瘤治疗和免疫疗法相结合有望扩展到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包括晚期肺癌或肺转移等,为肺部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上半场结束后,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鲁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瞿旭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文豪、天津肿瘤医院李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满文玲、丽水市中心医院涂建飞等教授分别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了点评。

论坛的第二版块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邵海波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许林锋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春海教授为我们主持接下来的主题发言和讨论环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志远教授做了“多模态精准治疗在肝部肿瘤中的应用”专题分享,提出多模态 "三重精准"治疗:

看得准 在融合影像上进行病灶评估,结果更准确。

穿得准 虚拟探针辅助制定最佳穿刺路线并规划治疗参数。

杀得准 术中监测并修正参数保证个体化精准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刘苹教授做了“多模态免疫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她提出创新性融合预冷冻、射频热疗、热物理免疫治疗,通过局部根治性物理治疗,重塑免疫环境。激发全身持久性、治疗性免疫响应的疗效。创新方法特点:冷热协同,消融区域均一,消融边界精确控制,有效克服血流热沉影响,提高肿瘤消融效率,热剂量精准控制,原位破碎肿瘤细胞和微循环,释放大量活性抗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武春涛教授做了“多模态联合系统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伴肝转移转化治疗研究”的报告,他阐明多模态肿瘤治疗已呈现巨大的临床潜力,通过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以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有望改变胰腺癌难浸润,高转移的特性,为系统治疗药物提供良好的作用环境,多模态治疗联合系统治疗技术,有望成为伴肝转移不可切除胰腺癌转化治疗的一种全新临床治疗方案,从而提升该类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尚鸣异、解放军总医院张啸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宋鹏、广东省中医院郝淑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冀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讨论点评。


多模态肿瘤治疗解决了传统消融诸多技术性问题,量化治疗方案,让治疗更精准,结合了冷、热能量治疗的优势,让局部治疗可视化,消融更安全,更彻底,专家们围绕多模态肿瘤治疗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题报告与讨论,相信"介入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会有更广阔前景!